close

劉克襄 ㄧ位大家耳熟能詳的生態作家, 對於自然環境關心的人大概都拜讀過他的文章,

 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寶島的山林田野, 他總能鉅細靡遺的描繪出記憶中的鄉間野草與早期農村生活的關係,

 閱讀他的文章常牽動片片的童年回憶。 今年年初吧! 劉老師到老五民宿住了一宿,感受到我們的用心,

 寫出一篇對老五的感想的文章。

 

 原文登於: http://eco.vision2020.tw/?p=302#more-302 新中橫的美麗家園有機農業 1 劉克襄(作家)

山城水里再往內山行去,只有一條台16線。 這條山路的盡頭,山路二分,都叫台21線,但風光截然不同。往左行去,不遠處,日月潭座落著,沿途開闊,景緻明媚,一路好山好水。若往右,俗稱新中橫,道路突地變得窄小,窮山惡水,遙指東埔。過往,新聞報導裡,雨季一到,凡新中橫,都是負面的新聞為多。山崩、土石流等不好的印象,常攏集而來。 前個月,我臨時要去日月潭,一時訂不到附近的,只好就近,找水里的民宿過夜。初時我們以為,民宿就在鎮上不遠處。豈知,水里範圍甚大。當我和內人摸黑,尋路抵達16線的盡頭,發現不是左轉,竟而非得轉向新中橫時,二人臉色頓時變得難看。 「可以退掉,說不去了嗎?」我一邊轉向,一邊困惑地問。 「不行,人家已經準備晚餐,這樣太失禮了。」老婆口氣還是很堅決。 車子又開了六七公里。一路上,左邊多為險峭的山勢,右邊則是開闊的陳有蘭溪。月光下,溪水看似優美,但我深知山洪爆發時,那種挾著山上土石,浩蕩奔騰的可怕。我們欲下榻的民宿在上安村,一個叫郡坑的小地方。一般地圖上,還不一定存在。

車子抵達後,還要沿一條小徑陡下而行,彎繞至一河階台地才結束。夜色昏暗,雖然看不見彼此的臉,但可以想像,勢必都是滿臉無奈。 抵達民宿後,我們豁然有了另一番新境。車子在木牌指示的引導下,停駐在一座森林的空地。

林子不遠,一棵二層樓大木屋座落著,黑瓦白牆帶著強烈和風味,彷彿風景明信片上的畫面。 這時一樓亮著鵝黃的燈光,主人似乎在等候。我們攜著行李下車,循著彎曲的石階小徑走進。庭園和涼亭都沒有裝路燈,溪聲沓沓,幾隻流螢緩緩滑過,周遭蛙鳴不斷。 女主人正在餐廳裡製作手工的全麥饅頭,有機的晚餐早就備便了。我們當初在網路上尋找民宿時,看到了自然農法的介紹,決定到這兒過夜。但那時還是半信半疑,以為只是廣告噱頭。走進民宿,親眼目睹了,旅途中的忐忑不安才解除。 桌上的晚餐內容如下:紅麴麵線、土肉桂苦瓜、有機蔬菜拉、杏飽菇洋蔥和花生豆腐,以及梅子醋燉雞等。幾乎所有食材都盡量採用當地自然農園的物產,或者以自己栽種的蔬果,做為晚餐主題。 飯後,一般民宿主人都會泡茶,請跟客人吃些小點心。如果客人願意聊天,他們也樂意於分享自己的生活資訊,或當地風物見聞。

 這間開了九年的民宿,不只強調建築的美學,民宿的在地精神。更難得的,竟是以有機的理念在經營。其它民宿,我或偶遇主人觀念甚佳,嘴上喃念環保,卻很少身體力行。那天晚上,針對有機理念,我便進一步探詢莊主一些相關的內容。 原來,男主人姓盧,綽號老五,從小即在郡坑的鄉野長大。年長後,他到城裡的銀行上班。女主人過去也是上班族,擔任山葉鋼琴的老師。後來,他們厭倦緊張而忙碌的都會生活,十多年前決定搬遷回老家。 這樣的返鄉背景,其實在台灣各地比比皆是,並不特別。但接下來的遭遇,似乎才值得反思。

返鄉後,老五因為愛喝茶,決心從事有機茶葉的栽植。他先在日月潭畔購地種茶,沒想到一場土石流,將茶園沖毀大半,迫使他走向民宿經營之路。 為何要蓋一間和風味十足的大木屋呢?其實,老五只是依小時的夢想,期待有一棟色澤可以搭配自然環境,同時非水泥的建築。結果,跟建築師討論後,搭建出了今日黑瓦白牆的模樣。如今不遠處,他自己和一些友人,利用工作假期,正在興建另一座類似的木頭屋,更充滿環保精神。 不只建築充滿綠色思維,連庭園亦然。比如,以前農莊前面有一條圳溝,過去地方政府出錢鋪上水泥。老五自己開怪手,將之全部拆除,轉而以石塊重新鋪砌河岸,種植水草。我們以為那是生態工法,但他只是想要恢復,小時所看到的溪流環境,有溪蝦和小魚棲息。 此外,庭院裡種植了許多本地的原生樹種,搭配著民宿的內涵。我們遠看猶如清靜典雅的京都別墅。細觀之,才知是充滿生態內涵,尊重物種的鄉土農舍。

 隔天早上,我們喝當地出產的羊奶,吃手工全麥饅頭和蔬果沙拉。我們原本想趕去日月潭,但因為喜愛整體民宿的環境,又好奇莊主夫婦的理念,遂刻意再留晚一點,繼續和他們深聊。 我有一個不解,想從他們口中獲得答案。阿里山公路的信義鄉,大抵是每回颱風時,土石流相當嚴重的地方,也是生態學者詬病,地質最為脆弱,山坡開發最為嚴重的環境。夏季一落雨,許多遊客都不太敢前來。他們為何堅持在此條件相當不利的環境經營民宿,還要宣導有機? 老五的回答很乾脆,因為這是祖先的家園,世代在此成長。除了學習民宿的經營,他還希望透過有機家園的理想,帶動村人一起進行自然農耕。保護土地,也維護自己的健康。老五更深刻體認,有機無法只有一個人能單獨完成,而是大家一起不用藥,整個環境才可能改善。

 早些年,他在鄉間,便聽過許多噴藥的可怕案例。比如有人到葡萄園摘葡萄,當場才吃二顆,嘴巴就麻了。還有一個笑話,一位小偷摸進農園摘果物,結果暈倒在地。原來周遭剛剛才噴農藥,小偷在裡面待太久,被薰昏了。 經過他的不斷勸說,身體力行。時日一久後,鄰人也發現,有機的耕作成本反而比農藥的噴灑低,又對身體好,當然就認同了。如此,一個接著一個,都跟他站在同一條陣線。 如今,老五和村人組成一個上安自然農耕隊。六位志同道合的農民,相互合作,提醒生活中實踐環保的重要。他們以友善對待土地的方式,種出各種無毒自然的健康蔬果。 雖然他們種的果實不是很美麗,梅子沒附近的青綠,葡萄亦不如豐丘的肥美,但這些物產是安全的,對土地、對食用者、對他們生長在這塊土地農耕的人,也都是健康的。

 以前,我常疑惑,美好有機家園的夢想,在台灣會不會是紙上談兵?在這兒,在台灣最惡質的環境,一個從鄉野摸索土地倫理的農夫身上,我隱然看到,美好家園早已在實踐,而且是從民宿的經營出發。 劉克襄的部落格 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aves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5509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